近日,有不少网友都在说“在铁路上班存在超劳”,根据我的观察了解,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。
今天,就认真和大家聊一下,工时如何计算?
1法律规定及解读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第36条规定,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、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;第41条规定,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,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,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。
大家所说的工时,即工作时间,是劳动基准的重要内容。
目前,我国的基本工时制度有3种:标准工时制、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,其中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时制被统称为特殊工时制。
根据相关规定,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员工,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:(一)交通、铁路、邮电、水运、航空、渔业等行业中因工作性质特殊,需连续作业的职工;(二)地质及资源勘探、建筑、制盐、制糖、旅游等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的部分职工;(三)其他适合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职工。
所以,铁路员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。
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,某一具体日或某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分别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,加班时长也不受每日最多3小时、每月最多36小时的限制,但每月平均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。
以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“年综合”为例,劳动者的标准年工时为(365-104-11)×8=2000小时,“年综合”总工时不得超过2000+36×12=2432小时。
02铁路工时计算方法
根据《国家铁路劳动者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办法》第2条规定,铁路实行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标准,针对铁路企业生产特点,可分别以周、月、季、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,需要昼夜不间断作业的劳动者,实行轮班工作制度;第5条规定,劳动者工作时间包括准备结束时间、作业时间、劳动者自然需要的中断时间和工艺中断时间,不包括间歇时间。
结合铁路工作及个人了解的实际情况,先以列车上的乘务人员为例,来分析工时的计算。
假设,一趟列车运行周期为3天,实际往返时间为55小时,乘务人员为两人轮班制,那么从列车始发到返回,工时即为27.5小时/人。
同时,出乘工时统一按3小时/人计算,退乘工时统一按1小时/人计算。
综上,值乘一趟列车往返工时共计为31.5小时/人。
可能有人会问,列车实际往返时间为55小时,工时为何只有31.5小时?
需要注意的是,两人轮班制是有间歇时间的,间歇时间不可作为工作时间计算。
列车运行周期为3天,意味着每月一个车体往返次数为10趟,在双班轮乘制的情况下5趟/人。
综上,列车乘务人员每月工时为31.5X5=157.5小时。
再以夜间“天窗”的人员为例,看一下具体情况。
“天窗”作业,即深夜0点至凌晨4点所有列车都停运状态下的“黄金240分钟”,故工时为4小时/人。
同时,准备、结束工时统一按2小时/人计算。
综上,一次“天窗”作业工时共计为8小时/人。
所以,在每月工时166.64小时的情况下,“天窗”作业须达到20.83次。
另外,“天窗”作业时间,要以调度命令起止时间为准,4小时/人为最大限度,可能也存在不足4小时/人的情况,故“天窗”作业大于20.83次/月的情况会存在。
最后,看一下有固定值乘交路的客车机车乘务员。
假设,每4天为一个周期,即班、班(异地间歇)、班、休模式。
第一天,列车始发时间为下午16点,值乘到站时间为深夜23点,工时即为7小时/人。
第二天,行车公寓休息,属于间歇时间。
第三天,列车接乘时间为凌晨5点,终到时间为中午12点,工时即为7小时/人。
第四天,在家休息。
同时,出乘/接车工时统一按3小时/人计算,下车/退乘工时统一按1小时/人计算。
综上,机车乘务员值乘周期工时共计为22小时/人。
值乘周期为4天,意味着每月7.5班。
综上,机车乘务员每月工时为22X7.5=165小时。
以上,出乘/接车或准备工时计算、下车/退乘或结束工时计算请以单位实际为准。
另外,机车乘务员、车辆乘务员/随车机械师、客运列车长/乘务员等异地行车公寓或轮班间歇时间不属于工作时间,仅按相关规定进行乘务补贴。
同时,根据相关规定,轮班即倒班制,班中存在间歇、就餐等,也不属于工作时间。
03铁路不存在超劳问题
铁路作为全国最大的央企,是严格执行并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,不管员工身处“车机工电辆”哪个岗位,是不会存在超劳问题的。
如果你觉得自己超劳了,那肯定是法律法规学习不到位,没有真正吃透弄懂,计算方式方法存在偏差。
在正常情况下,不少岗位每月工时是达不到166.64小时的,需要以学习、培训等补足,那些所谓的“学习挤占休息时间”“学习算加班”的言论,可以说实属无稽之谈。
值得一提的是,也存在部分员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收入、以减轻个人家庭生活压力的可能,这属于双方协商后的自愿行为,进一步体现了铁路管理的人性化、包容性。
员工是企业的主人,在铁路上班,员工的合法权益基本可以得到保障,工作拥有价值和尊严。
以上,就是今天的分享,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,更多行业资讯,将陆续推出,敬请期待!
